Vol.9 | 舒适自我的家

空间观察记录 | 室内

以下大部分内容摘抄和修改来自Here杂志第24期,文章 “Method Man”。

主人公Sam Mannering形容这个建筑物就像一个兔子洞,螺旋楼梯和奇怪的走廊通向这些开放式公寓,公寓里有高高的天花板和漂亮的瓷砖地板。

Axis大楼建于 1926 年,当时是雀巢巧克力工厂。这座三层建筑围绕着一个内部庭院而建,1988 年食品集团迁往南岛后,它逐渐破败。直到当地一家投资特色商业房产的介入,聘请Pattersons建筑事务所将这座 4000 平方米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集商业办公室、展厅、餐厅和公寓于一体的中心,这里没有两个空间是相同的。

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建筑物是参观大卫的工作室,印象最深刻的是墙上的造型灯,后来经常去一家华人普拉提馆,我讨厌每次上课完颤颤巍巍的下那个陡峭的旋转楼梯,感觉要直接掉落到底层。

相比在Grey Lynn 的老villa是极繁风格的,公寓则是克制的。他舍弃了大型家具和众多物品,给一些物件找到了新的用途。一张他一直不太喜欢的坚固户外桌突然变得合情合理,其混凝土的外形与公寓的原始美学相得益彰。他把许多物品都放在了自己刷成绿色的书架上,描述为“过去十年生活的日记”。

家里有许多朋友艺术家们的作品,和一些充满怀旧气息的物件,比如厨房里挂着的一幅画,曾是他童年时家里的装饰,“我不喜欢艺术品一成不变,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作品都没有挂起来。”“我姑姑有一大批很棒的藏品,她总是说艺术品应该灵活多变,随着你的心情而变化。”这里舒适,个性化,而且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。他说,这次搬家让他明白,我们“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”,家虽然重要,虽然爱它,但人终究要向前走,房子和物品只是人生某段时期的‘寄托’,而不是永久占有的东西。

这篇文章和其他有名的建筑事务所的文章不大一样,他不是豪华的室内设计,没有昂贵的材料,却是很舒适,自我的家。就像“123个人的家”那本“杂志”一样,我其实很喜欢这本书,关于当代123个中国人的家,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,原因是看过日用之道以后觉得,与其天天看日本人的家,北欧人的家,不如看看中国人自己的“家”,这本书不讲设计,讲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,讲态度,讲与众不同,讲很多人喜欢中古,讲城市租房现状,讲理想的家的样子,是很温润的,很真实的,是很“杂乱”的家的样子。

Next
Next

VOL. 8 用色彩把家扩大